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小故事(一)【宜昌篇】
嘉明花園“當面鑼、對面鼓”,組織居民共建共治
“以前垃圾隨意堆、灰塵到處飛,還有居民種地養雞;現在是柏油路、香樟樹,新電梯、新車位,環境大變樣,空氣都更新鮮了。”說起小區環境的改觀,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嘉明花園居民蘇會林滿臉幸福。
“改造前一些居民的熱情不高。”嘉明花園黨支部書記王小萍坦言,為了讓大家達成共識,她曾多次上門做工作,每次都因為意見難統一、利益難協調擱淺了。
“只有‘當面鑼、對面鼓’才能解決問題。”在王小萍的組織下,一場小區所有家庭代表都到場的會議召開了。
會上,王小萍拿出一份初步改造方案:拆除私搭亂建的菜地、魚池、雜物間,騰出空間建停車位和公共車道;每個家庭出資1000元,用于支持改造、預繳停車費、物業費;電梯加裝由各樓棟自主協商……
“這是我的菜園,不能拆。”“我家沒車,建車位對我有啥好處?”“憑什么引進你們推薦的物業?”會上,七嘴八舌炸了鍋,王小萍卻很高興:“問題都敞開說,意見都擺到桌面上,事情反而好辦了!”
改不改?大多數居民沒異議。“黨員做表率,居民代表做動員。”當天會上就籌集到20多萬元改造資金。
改什么?共識需要慢慢“磨”出來。王小萍向208位業主發放了調查問卷,隨后將大家的意見反饋逐一匯攏,設法補充到改造方案中。沒多久,嘉明花園改造工程就破土動工了!
共建共治共享的組織實施機制,讓居民嘗到了“甜頭”。“現在遇到問題,大家都想開個會討論討論,居民還自發成立了協商小組,真正從‘要我改’變成了‘我要改’。”王小萍說,在多部門支持下,嘉明花園組建了業主委員會,使居民議事機制能長久發揮作用。
“老舊小區改造既是‘工程改造’,也有‘治理創新’,既能讓小區面貌煥然一新,也能切實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宜昌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張毅說。
改造之初就讓居民參與進來,改造之中把治理機制固定下來,成為宜昌市老舊小區改造中破解“發動居民共建難”的法寶。目前,宜昌全市已構建起“小區黨支部+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X個群眾自治組織”的“3+X”治理體系,一批居民共建共治的社區自治組織已遍地開花。
北京花園,名副其實的花園
道寬路凈、環境整潔、停車有序……走進宜昌市西陵區北京花園小區,除了這些,朱紅色的大門、考究的門樓,都讓人感受到一股濃濃的京味兒。
雖位于宜昌中心城區繁華地段,但回憶起曾經的模樣,居民們直搖手。路面不平、停車位不夠,花壇成菜園,老鼠滿處跑。“一到夏天更是蠅蟲到處飛,我那小孫子下樓拿個快遞,就會被咬得滿身包。”B棟樓居民李剛說,更讓人惱火的是,下水道經常堵塞。
改變發生在2018年。7月18日,李剛作為小區業委會主任,召集小區業主開會,改造小區環境的提議得到業主們的一致贊同和響應,當天就有91%的居民主動交錢,最終通過業主自籌、政府配套,共籌集資金80余萬,小區改造計劃正式實施:道路統一硬化刷黑,地下管網整體改造,智能道閘投入使用。
“改什么,我們自己說了算。”李剛介紹,2019年小區開展了二期改造。這一次,劃定了規范性車位,數量由以前的60多個變為90多個;集中建設了電動車充電樁、建筑垃圾臨時堆積房,新購置了700棵月季、20棵桂花樹,小區變得更漂亮了。
讓居民張紅勇開心的是,他所住的A棟成功加裝了電梯,享受到了自如上下樓的舒服和幸福,市財政對符合條件的既有住宅加裝電梯項目給予10萬元/部的獎補。
“‘北京花園’成了名副其實的花園。”如今,行走在小區里,李剛覺得格外幸福,為了讓小區變好,他和鄰居們又開始謀劃新一輪改造內容:粉刷單元樓道,配備健身器材,安裝休閑座椅,讓大家住得更安逸。
黃龍小區,居民共建的美好家園
“群眾愿意是實施改造的前提和標準。”若小區居民改造意愿不強,則不急于改造,更不強行改造,堅決不搞“一刀切”。
位于伍家崗區的黃龍小區改造初期居民支持率僅10%,寶塔河街道寶聯社區黨委書記汪宏芳回憶,由于居民意見不統一,該小區改造被擱置了半年多。
為了改變小區臟亂差的面貌,在街辦和社區的指導下,黃龍小區業委會主任沈曉軍,帶領業主代表前往四方堰等小區實地探訪。
“看到變化后,居民們動心了。”汪宏芳說,他們主動找到社區,要求對小區進行改造升級,還相互做起思想工作。2棟樓101業主張奶奶,主動花費2萬多元,拆除家中違建,并廣泛發動居民。經過社區工作人員、黨員們再結對宣傳,居民的支持率很快達到100%。
黃龍小區改造后,居民們選擇了自治。“陳軍負責車輛管理,羅世雄負責綠化、衛生管理,陳衛東負責電梯路燈維護,陳偉負責消防以及日常政策宣傳。”業委會主任沈曉軍說,大家各司其職,帶動居民共建美好家園。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