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小故事(一)【黃石篇】
黃石港區:新生,覆盆山!老舊小區的改造之“問”
“師傅,辛苦了,吃塊瓜,歇會兒!”7日11點,在烈日下的覆盆山小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現場,覆盆山社區黨委書記葉軍華看到三位居民自發地給正在施工的工人師傅們送來解暑的西瓜,翹起了大拇指。
截至目前,覆盆山社區共有48棟老樓房已經或正在改造。這些老樓房多數為上世紀80年代建造,基礎設施陳舊,且年久失修,經常讓居民經歷下水管網堵塞、屋頂樓面漏水、水泥塊脫落、車輛無處停靠等居住之殤。自2019年5月以來,每天到老舊小區改造現場轉轉,已經成為葉軍華的一種習慣。“這關系到社區1800多戶居民的居家幸福!”葉軍華說。腳下有泥土,心中有百姓。正因為處在居民中間,才能夠真切感受到老舊小區改造對居民帶來的變化。葉軍華說:“老舊小區改造之初,像給施工人員送西瓜的畫面,可不敢想。”
葉軍華清楚地記得,2019年5月,斗笠山路17、19、20、21棟樓開始改造時,居民們意見可多的很。有阻撓施工的,有打電話到12345市長熱線投訴的,有堵社區黨員群眾服務大廳大門的,有到區政府甚至市政府上訪的。這些,曾讓葉軍華和同事們煩不勝煩。最煩的時候,葉軍華每天僅接打與此有關的電話就有400多個。那時候,聽到電話響,他有時候會有一種恨不得把手機甩掉的沖動。煩歸煩,但居民的事情還得放在心上。老舊小區改造,主要著眼于基礎設施改善、景觀綠化、房屋外立面修繕、道路刷黑、燈光亮化、監控安防系統升級改造等,每一樁、每一件,都是給居民謀福利。居民為何不買賬?主要是居民不理解,心中有疑問。心病還須心藥醫。面對難題,覆盆山社區黨委、區建設局一合計,決定從二期工程起,真正從解決居民的實際需要出手,做到“三問”。
第一問:問需于民
改造前,拿出老舊小區改造初步的設計方案和圖紙,廣泛征求居民的意見。“這種廣泛性,實打實。”區建設局覆盆山社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的負責人朱海波說。從形式上來說,有居民代表會、上門入戶、設計方案公示等;從覆蓋面上來說,1800多戶,家家戶戶都收到了征求意見表。隨后,在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再對設計方案和圖紙進行修改,并予以公示。這樣貼心的問詢,居民們自然放在心里。“以前,一期工程施工時需要接電接水時,許多居民不滿意。”朱海波說,“二期工程開工時,再需要接電接水時,居民們再也沒有意見了。”
第二問:問計于民
改造中,針對施工方案、圖紙與居民實際生活需求不相符時,又及時與居民代表溝通,傾聽他們的意見,做一些合理化的修改。二期工程施工過程中,居民們反映小區里的法國梧桐影響采光,且在春季因飄絮影響身體健康,希望能借改造之機處理掉。這樣的要求有合理性,但不在二期工程的改造范圍之內。怎么辦?區建設局把群眾的需要放在三期改造工程中進行處理。截至目前,已經有86棵法國梧桐移栽它處。
第三問:問效于民
改造后,就工程質量和成效,讓居民參與進來,問問他們的滿意度,把滿意度納入工程驗收指標體系。如是,已經完工的一期和二期工程,都得到了居民認可。居民們認可了,后續的改造,他們的主動性就上來了。25棟居民涂義宜,在改造之前,主動將家里陽臺上的魚缸、花草、盆栽搬走了。96號樓150戶居民想裝電梯,超出了改造工程范圍。但在社區黨委和區建設局的幫助下,居民們成立自治委員會,按照流程,自己籌錢、報裝,委托第三方加裝電梯,實現了多年的電梯夢。
如今,葉軍華最高興的是,從去年10月份起,基本上再也沒有居民因老舊小區改造的問題打電話向他投訴了:“這樣的變化,是覆盆山社區的新生!既是社區居民幸福生活的新生,更是我們為民服務工作方式的新生!”
黃石港區:幸福涅槃:“老大難”永安里“不再難”
16日上午,烈日當空。文化宮社區黨委書記蔣暉走在永安里老舊小區改造施工現場,不時和周邊的商戶打著招呼。放在3個月前,蔣暉可沒有那么多時間往工地跑。“那個時候,我不是去接訪,就是在接訪的路上。”蔣暉說。
那段日子,始于永安里的改造。永安里,對于黃石人來說,是個特殊的存在。幾十年前,自從市中心最大的菜場坐落于此,伴隨著滿目的繁華,是周邊居民心中無法言說的痛——環境臟、設施破、秩序亂,占道經營、污水橫流、交通擁堵等現象嚴重,治安案件時有發生,一度稱永安里成為“不安里”。
新生
永安里的亂,在文化宮社區工作8年的蔣暉深有感觸:“當初到社區上班時,從巷頭到巷尾,穿過擁擠不堪的人流、車流和兩邊雜亂的貨物,至少要走半個小時。”
而今,道路暢通,走完全程,蔣暉只用5分鐘。
從半個多小時到5分鐘,蔣暉走了整整8年,而這里的居民卻整整走了30多年。
30多年來,永安里曾經好幾次改造,但每次都是曇花一現。主要原因在于,永安里地處鬧市中心,寸土寸金,聚集各類商戶252戶,占道經營、違章經營等現象屢禁不止。
30多年來,永安里的幾次改造,從未像現在這樣徹底——今年3月中旬以來,僅用40天時間,完成了老舊小區改造一期工程。
對于一期工程的各項數據,區建設局負責人汪松如數家珍:“項目一期共投資300萬元,鋪設雨污管網300米、瀝青路面700平方米,拆除違章建筑1600平方米,整治不規范店招500平方米,實施立面整治4000平方米。”
目前,著眼于道路交通規劃、房屋立面整治、雨污管網改建、老舊電梯加裝、二次供水設施改造、監控安裝的二期工程,正在加速推進——改造房屋10棟、鋪設管網?1.2公里、遷移線桿12處、新建道路300米、安裝路燈300盞、安裝監控攝像頭80個,改造英才巷道路,興建非機動車停車場1個。
今年底,“老大難”永安里將重獲新生,一個干凈、整潔、衛生、有序的永安里即將呈現在市民面前。
底氣
無論是汪松,還是蔣暉,都對永安里的新生充滿信心。這信心,主要來源于永安里老舊小區改造的底氣。
這底氣,來源于上級領導的悉心指導。
3月,在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下,黃石港區下決心啟動永安里小區綜合整治。為加大整治工程推進力度,區委區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領導任組長,城管、建設、市場、公安、消防以及街街辦、社區等單位參與的整治工作領導小組。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一成立,區主要領導就帶頭扎進文化宮社區,一邊指導制定永安里老舊小區的綜合整治方案,一邊主動接訪情緒激動的商戶群體們。在文化宮社區綜治專干黃茹涵的記憶里,僅時任區長的區委書記、區長徐莉,當時到社區就不少于6次,有時候一待就到深夜10點多。
這底氣,來源于各單位的鼎力支持。
千難萬難,拆除違章建筑最難。因歷史原因,永安里周邊,形成了永安里側巷體委看臺、2號樓、聯海集團牛肉巷、區國資公司租戶等違章建筑群體,每多1平方米的違章建筑,每月僅租金就可增加4000—6000元的收入。巨大的經濟利益,自然匯聚成拆除違章建筑的阻力。3月17日,聯海集團牛肉巷的商戶們就曾聚集幾十人,在拆違現場阻撓施工數小時。
怎么辦?區國資公司主動站出來,讓利于民。蔣暉至今還記得,那天中午,區國資公司負責人周紅兵,把涉及拆違的13家門面的承租戶叫在一起開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全部協調到位。隨后,這13家門面帶頭被拆,成為永安里拆違攻堅戰的突破口。
這底氣,來源于工作人員的通力合作。
“能為永安里改造出一份力,我覺著高興!”16日下午,文化宮社區殘疾人專委陳春蘭說。
幾乎沒有休息日,每天早上8點上班,晚上11點多下班,有時甚至忙到凌晨3、4點。那段時間,和所有的社區工作人員及下沉社區的黨員一樣,陳春蘭的主要工作就是忙著到商戶和居民家里宣傳改造政策、征求改造意見,接待來訪群眾,整理群眾需求信息。
這底氣,來源于居民群眾的衷心擁護。
由于準備工作做得充分,90%以上的居民群眾都堅決支持改造。人心齊,泰山移。開工不久,改造工程駛上了快車道。即使是商戶,也由當初的不支持變為支持。王太婆水果行的太婆就是其中一個。清明節前一天,看到門口修路,以為會影響生意,王太婆曾躺在路中間阻撓施工。后來,路修好以后,門口美觀了,顧客多了,美團摩托也聚集了6、7輛。王太婆高興壞了,逢人便說改造好,前不久還置辦了不少水果到長江干堤慰問哨所值守人員。
西塞山區:舊改就要從最難的拆違開始
萬事開頭難,老舊小區改造最難的當數拆違。走進老舊小區,我們往往看到的是:一樓私建,占據小區空間;臨街搭棚,破壞人居環境;私劃車位,影響行車安全……違建不僅占據了居民公共空間,還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黃思灣社區(現東屏社區)書記洪青松領命黃思灣冶鋼老舊小區改造任務伊始,就把拆違作為了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突破口。
拆違先行為。頂著六月流火,洪青松帶著社區的隊伍,穿梭于先期啟動的西屏小區樓棟之間,對疑似違建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核實房產證,宣傳舊改政策,測量面積高度。西屏小區違建呈現年代久、面積大、類型多等特點,甚至有不少一樓居民在門前圈地栽樹養花,不認可這種行為是違建。社區工作人員耐心上門勸導:拆掉違建舊綠,雖然門前環境暫時受點影響,但小區改造,綠化也是重要內容,新綠整體設計,品種由綠化師根據當地氣候精心選擇,新綠栽好后,保準我們的生活環境會更好。
一樓違建素來是拆違工作中的硬骨頭。由于小區管理體制不健全等諸多原因,西屏小區部分居民為圖自家方便,在樓前樓后擴張自己“地盤”,私搭房間小院窩棚。本輪舊改拆違伊始,居民抱著觀望的態度,就看著社區能不能拿下一樓的違建。黃思灣街道、社區針對實際情況,組建拆違工作專班,入戶約談違建業主;成立舊改業主委員會,發動黨員樓棟長做工作,居民的工作居民做;聯合施工單位,對不符合區舊改拆違政策的特殊情況特殊對待,適當彌補拆違造成的經濟損失。“為確保違建拆除和諧推進,我們組建了工作專班,通過入戶勘察,對違建業主進行法律法規宣傳和講解,一些違建當事人在多次動員下認識到違章建設的危害,積極配合工作,主動對違建進行自行拆除,既拿了獎金,又得到了住戶四鄰的認可。在第一批老舊小區改造拆違中,自拆率達到75%以上。”黃思灣社區舊改負責人吳惠不無自豪地說。
在黃思灣街道已啟動的黃思灣冶鋼老舊小區和大王廟田家墩老舊小區分別拆除違建17處和23處,累計拆違面積600多平方米。“違建拆除,交通暢通了;路面刷黑,停車也方便了,再把小區空間一整治,面貌更好了。按照現在這樣改造,我們小區的環境和配套不比其他新小區差,我們的房子也升值咯。”西屏小區居民張濤高興地說。
下陸區大塘三村:我的地盤 我做主
“連日的暴雨,我們住的樓房嚴重漏水,又沒有隔熱層,這次改造打算怎么解決啊?”
“你們看,我們樓道外好多電線,有用的沒用的都纏在一起,又占地方又不安全,是否也可以改造下?”
“我們小區可以安裝停車棚嗎?電動車都沒地方充電”……
7月16日傍晚,下陸區大塘社區大塘三村小區10棟樓底下居民熱火朝天地討論聲不絕于耳——大塘三村老舊小區改造意見征求會以10棟為樣板正在順利開展,會議由社區黨委書記吳蘭蘭主持,設計方與新街辦代表、10棟的常住居民參加了此次征求會,其余樓棟的居民組長和黨員代表現場觀摩。
為順利推進大塘三村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改善居民居住環境,準備將三村小區10棟作為這次項目的樣板,先行啟動。為讓居民滿意,本次意見征求會首先在10棟現場開展了一次民主選舉,以居民推薦、舉手表決方式推選出2名代表,后期負責反饋意見和相關協調工作。
大塘三村10棟居民對這次老舊小區改造意見征求會十分熱情。會上,設計方和新街辦代表對三村的現狀和施工方案進行了詳細分析,居民踴躍發言,提出自己的改造想法。意見征求會就一個原則——充分考慮群眾意愿,以群眾意見為先。據了解,大塘三村小區房屋建于1974-1978年,設計老舊、設備老化、樓內樓外私搭亂建較多,這次三村小區被納入今年黃石市首批老舊小區改造范疇,居民紛紛表示積極配合改造工作。通過這次意見征求會,共征集到現場居民:增加汽車停車位、非機動車共享車棚、線路改造、雨污管道改造、樓頂防水、路燈安裝、安裝室外晾衣桿等10余條改造建議。
征求會后,大塘社區黨委書記吳蘭蘭介紹,社區會認真梳理居民提出的意見建議,與設計方、新街辦認真商討其可行性,為后期小區改造工作,制定出規范合理的方案,更加人性化地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老舊小區改造是一項順民心、得民意的民生工程。新街辦和大塘社區將不斷加大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和改造力度,加快推進老舊小區環境綜合整治,切實改善老舊小區居民的生活環境和居住條件,進一步提升小區居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下陸區大塘三村:老舊小區改造有了義務“監督員”
“你們在樓頂施工時,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戴好安全帽與安全繩”“這堆建筑垃圾何時清理,這兒過往的居民多,存在安全隱患……”8月19日上午,在大塘社區大塘三村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現場,社區老黨員饒秋波、曾立忠倆人佩戴著施工“監督員”的證件正式“上崗”了。
“作為一名支部書記,又得到居民們的信任,就更有義務做好監督員的工作,任何工程細節問題都不能馬虎。”饒秋波指著胸前的證件說道。為了確保居民對老舊小區改造的全程參與,也為讓居民多一份安心,大塘社區在8月初施工方準備開始施工之時,組織三村全體樓棟代表推選出老舊小區項目施工監督員饒秋波與曾立忠,并建立起了黨員群眾義務監督的長效機制。
作為義務“監督員”,又是社區老黨員,饒秋波、曾立忠兩人責任在肩,工作起來一點兒也不含糊,一方面負責監督工人文明施工,檢查有沒有安全隱患,一方面及時跟進進度、收集居民意見,發揮引導協調作用,另一方面還要說服動員有抵觸情緒的鄰里配合拆除違建,助推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有序推進。“張師傅,你這陽臺屬于違建,確實要拆除,你看其他鄰居都拆了,而且你這還是頂層,還要在你這上面做防水和隔熱層嘞!”“你不能以自己利益為主,要從長遠來看,改造完后,我們都會住著更舒心”……饒秋波、曾立忠倆人與社區干部經過一個多小時時間,終于說服了80多歲的“釘子戶”張師傅夫婦倆同意施工方將自己家陽臺違建拆除。自他們倆義務“監督員”上崗后,很快就成為了小區改造項目中各參與方的粘合劑和智囊團。
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雖然千頭萬緒,但最根本的還是要發揮居民群眾的力量,讓他們真真切切的參與進來,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并改造成他們心中的“家”,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居民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鐵山區:老舊小區換新顏!要“面子”更有“里子”
曹家林社區:美化的不僅是環境,更是我們的心田
老舊小區在歲月洗禮中淡退了光鮮的容顏,墻體斑駁、樓道燈不亮、下水道堵塞、停車位不足等,成為文明城市創建的一大短板和居民心中的隱痛。
位于鹿獐山大道15號的昌盛小區院內有5處樹樁凸起,水泥路面凹凸不平,時常發生老人和孩子摔倒現象。為方便小區居民出行,消除安全隱患,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將該庭院納入改造范圍,對整個院子的地面進行了重新修整硬化,為居民提供了一個安全舒適的休閑娛樂場所。“重新修整的庭院看著舒服多了,老舊小區改造美化的不僅是環境,更是我們的心田。”熊安平高興地說。
礦山路社區
清晨,嚴師傅經過得道灣車站旁的一片小樹林,恍然發現這里讓人眼前一亮。他不禁回想起以前這里破舊不堪的場面,陳舊的健身器材使用時總會發出嘎吱嘎吱聲,引得附近居民怨聲四起,無法正常休息。下雨時,別說在這里休閑鍛煉,一地泥巴會讓你無從下腳。
經過老舊小區改造后,將泥巴路全部鋪成彩磚,舊的健身器材也全部換新,再也聽不到刺耳的嘎吱聲,新增設的石桌石椅可供居民休閑聊天娛樂。嚴師傅笑道:“這次改造,不僅美化了環境,更美化了老百姓的心田,我們堅信環境變得優美的同時,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也會更加幸福。”
大冶市:積極推動老舊小區改造
橋虹小區居民積極參與舊改工作
2018年,在橋虹社區的組織下,小區成立了業主委員會,今年小區舊改工作啟動以來,業主委員會在主任成世民、副主任羅建平、吳金鳳的帶領下,自覺參與小區的改造設計,施工監督工作中來。該小區建成于1995年,建設時供水、供電均未實施一戶一表,得知此次舊改要實施供水、供電一戶一表改造時,業主委員會積極發動居民進行籌資。該小區業主柯師傅說:“托共產黨的福,國家政策真好,處處為我們老百姓著想,這次舊改不僅為我們解決交納水、電費難的問題,還進行基礎設施的改造,增加了小區的停車位,實施地下雨污分流,以后小區車輛停放也規范了,下雨天也不積水了”。
大冶市地質一隊主動為舊改捐資
地質小區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所有老房子供水、供電均未實施一戶一表,現在物業管理是地質一隊在管,在得知此次舊改要改造小區時,物業服務公司馮巖斌經理很高興,他說:我們隊上每年為居民的水損、電損要攤三、四十萬費用,多年來不知道貼補了多少錢,借這次老舊小區改造的東風,把我們小區實施“一戶一表”工程,解決了我們多年的一塊心病,我們向隊領導匯報后,隊領導也非常重視和支持,決定捐資支持地質小區的舊改工作。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