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小故事(一)【咸寧篇】
咸安區農機局小區破除改造難題
走進咸安區農機局小區,院內已經“面目全非”,原來該小區正在進行老舊小區改造施工。再仔細一看,小區入口處的空地,車輛停放有序、居民通道指示牌清晰可見。不遠處低保戶吳菊子拉著一拖車的菜回來,她熱心地說道:“現在院里面到處在施工,你要進院子里,記得按照這邊的指示牌通行,確保安全啊”。
據了解,農機局小區,建成于1988年,是個單位自管小區,小區共計房屋5棟,居民300余人。自建成以來,小區內一直存在環境臟亂差、外墻墻面老化、雨污混流、居民缺乏公共活動空間等諸多問題。
要想改造,得先啃違建這塊硬骨頭。小區內的違建,從地面到房屋立面,都有居民搭建的各類臨時建筑。7月初,永安辦事處西大街社區工作人員對違建住戶一一上門,宣傳老舊小區改造相關政策。
“可就算是自己用木棍搭建起來的雞棚,到底也是自己掏的錢呀,說拆就拆,不行!”一棟一樓的住戶王大伯對工作人員說道;有一戶為阻止拆違,采取避而不見的態度;一戶在社區和小區黨員共同入戶后,還是堅決不拆;還有一戶是困難戶潘萬達家,兩老每月都有醫藥費開支、兒子離婚帶著兩個讀書的孩子和老人一起居住。一家五口擠在不到80平方米的房子里,于是在樓下過道旁建了一個小房子,堆放家里不常用的物品。
面對種種不配合的違建戶,社區和小區黨支部共同出面,經過三番五次的勸導,違建住戶最終同意拆除。對于困難戶潘萬達家,最終通過幫助他們解決其他的實際困難,來緩解他們拆違帶去的反差心理,最終小區拆違工作基本敲定。
農機局小區的改造工作已經按下了啟動鍵,雨污分流管道、各樓棟化糞池都在陸續動工。未來,小區改造成效如何,既在于改造這第一步邁得如何,更在于小區長效管理能否行穩致遠。西大街社區和農機局小區黨支部發揮著積極作用,黨群擰成一股繩,合力用在小區治理上,相信區農機局小區將會改造成為一個陽光普照、處處透綠、老人孩子嬉戲聊天的宜居“示范小區”。
宏宇小區小支部、大作為,小區治理迎來“新生活”
當我們現在走進咸安區永安辦事處陽光社區宏宇小區看到,院內整潔干凈,破損的垃圾桶、井蓋全部換新,樓頂防水、樓道貼磚、路段刷黑,經過一輪改造,宏宇小區“舊貌”換了“新顏”。
71歲的熊啟福,是原咸寧二藥廠退休職工,在宏宇小區居住了近30年,退休后發揮余熱,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小區的建設貢獻力量。“我是一個老黨員,當然要站在最前面,為大家辦點實事,大家住得舒心,我心里也高興。”熊啟福說。
熊啟福居住的宏宇小區是原咸寧二藥廠職工小區,后來藥廠改制,就變成了一個典型的老舊“三無小區”。在這個老舊小區里,有9棟居民樓,190余戶近1000人,小區因年代久遠,經常出現下水道堵塞、水管破裂等問題,道路不平、燈也不亮,沒有休閑娛樂設施,更沒有門衛值守,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一些老職工紛紛轉讓房屋外遷,居住人群越來越復雜。
2018年8月2日,宏宇小區成立黨支部,熱心腸的熊啟福被推選為小區黨支部書記,他充分發揮老干部力量,在支部下又成立了5人組的小區管委會,組織老同志擔任樓棟長、志愿者,30余名老同志結合實際織密、織牢小區管理上下一張網。
針對小區住戶反映的道路不平、路燈不亮,沒有休閑娛樂設施等問題,熊啟福約上幾個支部委員,帶領小區管委會成員向陽光社區反映這一問題,在社區的支持下,小區配備了圖書閱覽室、老年活動室等,小區的基礎設施逐步得到改善。
“現在小區居民無論是下水道堵塞還是水管、電燈出了問題,我們都是主動上門義務維修。”熊啟福說,“我們取經物業管理模式,按照房屋面積每平方米0.2元適當收取費用,請專人做好門防值守、日常清潔。”
“誰能想到,以前這個幾乎沒人管的老舊小區,現在變得這樣清爽漂亮,遇到困難事、麻煩事也能找到人來管,我們頓時也有了精氣神!”看著小區的嶄新面貌,小區的居民們喜在心頭。
今年疫情期間,小區黨支部帶頭值班守卡,支部委員64歲的成首珍在小區門口值守3個多月,小區的一個老黨員劉琨個人主動捐款3000元,志愿者紛紛報名參加小區疫情防控,既值班值守,又為居民買菜買藥。
現如今,小區大事小事都有著落,針對居民關心關注的事情,支部經常性召開群眾大會,小區治理共商共議,一個溫情滿滿、煥然一新的小區讓群眾迎來了“新生活”。
清水別苑小區:黨建引領自治,老舊小區“靚”起來
6月29日,家住溫泉街道辦事處十六潭社區清水別苑小區的劉洪濤正在后院整理各式各樣的盆景,這些樹樁盆景,有的盤根錯節,亭亭玉立;有的枝展葉舒,婀娜多姿,在微微細雨中越發輕盈可愛,青翠欲滴。
清水別苑小區后院原來有一塊荒地,雜草叢生,小區住戶常年習慣性把各種生活垃圾丟棄于此,氣味難聞,無人管理,一直成為小區的詬病。退休多年的67歲的劉洪濤自籌資金4000余元,購置100多盆綠植,綠化小區環境,讓這片垃圾堆徹底大變樣。
“我就是想著把小區的環境變好些,大家住著心里也舒服,自己種種花草也能陶冶情操。”劉洪濤笑著說。
清水別苑小區位于十六潭社區溫泉茶山巷,建于2008年,常住居民80戶241人,人員結構比較復雜。多年來,該小區無物業管理、無人防物防,小區基礎設施不到位,“臟、亂、差”,鄰里糾紛一直就成為小區的基本印象。
去年來,小區在街道、社區的指導下,成立黨支部,61歲的張瓊原是郭林路小學副校長,已退休多年,被推選為該小區黨支部書記。她充分發揮老干部經驗優勢,從扮靚環境、文娛生活、睦鄰友愛著手,堅持黨建引領自治,鋪就了一條幸福之路。
“以前小區垃圾到處成堆,部分住戶的生活垃圾隨意丟棄,沒人清潔管理,生活環境苦不堪言。”張瓊說。
支部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解決小區停車位的問題,張瓊帶頭捐出1000多元,多方籌資3萬余元,將小區荒草遍地的綠化帶改造成停車場,小區住戶很少為停車問題發愁,口角少了,大家心氣也順了。
赤壁華舟社區舊貌換新顏
景觀配套整體提升。華舟社區于對比一年前,如今的華舟社區已煥然一新,居民感受到了老舊小區改造帶來的變化。小區改造前,道路坑洼起伏,多用棚隨處可見,道路兩旁線路如蜘蛛網,屋頂漏水嚴重,房屋外墻粉沙嚴重脫落。
斑駁不堪的樓房外立面刷得簇新,常年漏雨的屋頂重新進行防水改造,地下重新敷設的污水管網實現雨污分流,水通了,氣通了,路更寬敞了,心氣也更順了……
思想上轉彎15分鐘生活圈“從出讓土地開始,對開發商出臺規劃標準,要求配套建設學校、集貿市場等公共服務設施。對老舊小區,利用閑置物業改造凈菜市場、地下停車場等。”赤壁市設計集團城鄉規劃設計院院長黎婭介紹,“老舊小區改造圍繞15分鐘生活圈建設,它的意義是,群眾有什么合理需求,我們都要盡力滿足。”?
華舟社區距離市中心5公里,轄區有公園、學校、幼兒園、技校、醫院、商店及多種服務娛樂健身設施。為了讓居民群眾生活更加便利,社區著力打造15分鐘便民服務圈,居民群眾走出家門步行最多10多分鐘,就能享受醫療、健康、理財、購物、休閑、家政等多方面的優質服務。
以華舟俱樂部為中心,一公里范圍內布局了室內羽毛球館、舞蹈室、游泳館、圖書室、籃球場、門球場、田徑運動場等文體活動場所。
“針對華舟社區老年人多、子女長期在武漢工作、老人無人照顧的特殊情況,通過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把閑置的華舟技工學校改造成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讓華舟社區的老年人老有所養、子女放心,技校今天正在搬家。”赤壁市住建局副局長丹軍說,“我們目前規劃了14個15分鐘生活圈,65個5分鐘生活圈,所有老舊小區改造與商品房開發必須進行雨污分流,借劃片來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整體實施。”
“圍繞15分鐘生活圈,啟動老舊小區改造兩個三年行動計劃,目前已申報入庫老舊小區改造項目209個,共計306個小區,占全市498個小區總數的61.5%。已申報實施27個紅線內外改造項目,爭取中央補助資金2.54億元。”赤壁市發改局局長錢紅星告訴《民生周刊》記者,“今年計劃完成27個,目前已經完成改造3個,力爭到2025年前實現老舊小區改造全覆蓋。”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