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小故事(二)【宜昌篇】
伍家崗區:航道小區,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
改造前,位于伍家崗區東山大道300號的航道小區,原屬長江宜昌航道局職工宿舍樓,建成于1990年,小區老人居多,小區長期無物業管理,治安情況差,道路破損嚴重,居民出行不便,地下管網老化,停車秩序混亂,違建堵塞消防通道,雜物亂堆亂放,小區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環境臟亂差。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2018年,社區黨委以航道小區作為“全國老舊小區改造試點”為契機,確立了“黨建領航,睦鄰家坡”的工作思路,以黨建引領小區“微治理”,組建小區業委會,建設“睦鄰之家”黨建服務站,依托“紅管家”特色服務隊,黨員帶頭入戶、帶頭拆違、帶頭出資出力、帶頭參與管理,帶動居民共同參與小區治理,引導居民主動建設、服務、管理、愛護小區。改造后,小區拆除違章建筑150平方米,路面硬化刷黑1197平方米;清理菜地500平方米,補綠440平方米;安裝攝像頭12個、路燈4盞;籌集樓道刷白資金10900元,開展各類居民喜愛的主題活動13場;結合居家養老試點建設了幸福食堂,目前正在試運行。
小區管理方案上遵循“以支定收,收略大于支”的原則,測算小區收費標準。小區物業費按每平方0.4元的標準,每戶每月約繳納物業費25元,小區停車位21個,對內每月停車費100元,對外每月停車費300元,物業費收繳率和停車費收繳率均達到100%?,F如今,這個矛盾突出、問題不斷的小區環境優美、治安平穩、停車有序,小區居民滿意率大幅提升,成為了和諧穩定、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
伍家崗區:宜港小區變身“網紅點”
居住近30年的老舊小區樓道,堆滿雜物,臟亂昏暗,居民心情哪能好起來。日前,伍家崗區萬壽橋街辦勝利一路社區宜港小區一單元的居民們齊心協力,為樓道進行了改造、DIY裝飾,原本臟亂的樓道,變身成了社區里的“網紅點”,吸引了周邊居民前來打卡。
潔白的墻面,重新刷漆的樓道扶手,嶄新的樓道燈,將已經昏暗近30年的樓道重新點亮;寬敞的樓道讓人心情愉悅,樓道中原本廢棄的消防栓,已經被居民DIY裝飾點綴,本是一處“傷疤”改造后卻成了一道風景。
在一單元6、7兩層,還被居民自費鋪上了地板,墻面也被DIY成了一片綠意的藝術墻,路過如此清爽的樓道,上下樓居民的臉上都喜滋滋的。樓道中,居民胡德美正用心打掃衛生,看到有人到來,胡阿姨忍不住指著樓道介紹居民們共同努力的成果。
原來,今年5月,宜港小區內開始進行老舊小區改造,公共區域大變樣,臟亂的墻面粉飾一新,凹凸的地面平整后,貼上了漂亮的瓷磚,重新劃設的非機動車停車位,配上了充電樁同時也進行了自來水管道和弱電改造。
勝利一路社區網格站副站長陳興平告訴人們:“看著小區的變化宜港小區一單元的居民們坐不住了,紛紛找到社區,希望能夠通過社區協調,大家自籌資金,對一單元進行樓道改造?!?/span>
說干就干!10月30日社區組織居民代表召開協商議事會議,呼吁居民自籌資金對樓道進行改造,僅僅三天時間,3700元改造資金就全部籌齊。
為了讓施工隊更容易進場,居民還自發組織起了樓道清理隊伍,鏟除小廣告,清理樓道內堆積的雜物、垃圾。
經過不到一個月時間,樓道改造完畢。曾經臟亂昏暗的樓道,轉眼就變成了社區里的“網紅點”,不少周邊小區的居民過來打卡、學習希望能夠借鑒樓道改造經驗。
猇亭區:老舊小區改造惠及民生
今年來,猇亭區著眼中心城區,下大力氣啃硬骨頭,投入資金300余萬元,對古老背街道7個社區居委會32個老舊小區進行改造,其中封閉改造類項目27個,環境整治類和基礎設施改造類項目5個,對老舊小區環境進一步提檔升級,改造成果惠及居民3000余人。
“以前沒陣地、沒人管,如今有了黨員群眾活動室,議事有了新場地,活動有了新平臺?!奔易≈薪ㄐ^的吳玲深有感觸。中建小區是中建三局退休職工居住區,兩棟居民樓矗立在商業三街和金嶺二街交叉口上,小區成立的黨支部因為沒有陣地開展活動少、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不足。
借著此次老舊小區改造,古老背街道提前謀劃,不僅為中建小區修建了古樸典雅的小區圍墻,同時在小區入口設立黨員群眾活動室,閑暇時這里是居民文體活動室,大家可以休閑娛樂,議事時這里是黨員活動室,小區支部議事有了活動陣地。
走進猇亭區古老背街道二印小區,獨具一格的三線工廠風格讓人眼前一亮。曾經破舊的國企小區經過三個多月改造,儼然成猇亭區最新網紅打卡地。除二印小區外,猇亭中心城區興隆小區、中建小區等眾多老舊小區換了“容顏”,各小區道路硬化了、草坪綠化、停車位劃線,一系列改造措施讓居民拍手叫好。“沒想到自己提的意見被街道采納了,下水管道設施老化的問題被迅速解決,作為小區居民感覺很踏實、很幸福。”整改初期,家住興隆小區的周永貴給街道反映,小區下水管道存在老化問題,若不及時維修將后患無窮。街道了解情況后,下決心“面子”“里子”一起整,一步到位解決根本問題,讓居民既放心又舒心。本著“因地制宜、精準把脈”原則,古老背街道不取“點單式”方式,在改造過程中耐心傾聽居民需求。通過改造小區院墻、增設停車位及道閘、宣傳欄。
枝江市:水利新村“改”出來的幸福感!
三年,枝江市馬家店街道124個老舊小區換上“新裝”,外塑“顏值”內強“氣質”,原來遍地菜園、污水橫流、路面破損、亂搭亂建、亂停亂放的老舊小區,變成了道路黑化、雨污分流、違建清零、管理有序的現代化小區,實現了“顏值”“氣質”雙提升。
水利新村建成于1995年,改造前,小區的花壇變成了菜地,空地成了果園,綠化帶里雜草叢生,新村成了“舊村”“老村”;改造后,水利新村徹底換了新面貌,小區的菜地和違章建筑,變身生態停車位和健身小廣場,荒草地里種上新綠植,投資100余萬元,新建1個健身小廣場,改造75個停車位,硬化刷黑道路,粉刷樓道,修建圍墻。
“面子”好看了,還要有舒適的“里子”,此次改造對小區污水管道進行了清淤,新增了雨水管道,實現了雨污分流,為了方便居民生活,還組織居民自籌150萬安裝電梯5部,新建了文化墻,安裝了路燈、監控探頭、公共晾衣架,讓小區更宜居更宜行。
小區環境整治到位了,后期維護管理也是關鍵。目前,水利新村探索出適合該小區的長效管理模式,實行了自治管理,由業委會牽頭收取物業管理費,從業主中聘請專人負責安全保衛、生活秩序、公共區域環境衛生、財務及宣傳工作,制定崗位工作制度,實行年終考核,大大增強了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水利新村改造只是枝江市老舊小區改造的一個縮影,三年的改造讓一萬余戶居民享受到了實惠,老舊小區喜人的變化增強了群眾的幸福感、自豪感,提升了城市的品質與內涵!
枝江市:真心換民心,小區新顏引民贊
老舊小區改造是一項系統工程,改造范圍廣、涉及群眾多、協調難度大,如何讓這項民生工程得民心、順民意?馬家店街道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改造前問需于民,改造中問計于民,改造后問效于民,以真心換民心,贏得居民群眾齊點贊。
枝江技工學校宿舍樓建于上世紀90年代,經過近30年歲月的沖刷已變得老舊斑駁:路面破損不堪、下水道淤堵、私搭亂建的雜物間占據了大部分公共空間,借助文明城市創建的契機,豐坪巷社區決定對小區進行改造升級。
然而,改造工程剛剛動工,住在小區一單元四樓的胡奶奶卻不同意了。“改造的第一步就是清除院內的棚屋,這其中就包括我愛人親手給我搭的‘專用’廁所”,胡奶奶患有罕見的脊髓全功能閉塞綜合征,下肢神經完全麻痹,需要堅持鍛煉來恢復功能,同樣也因為這個病癥,大小便比常人難以控制,一旦出現“緊急情況”,對于腿腳不便的她來說常常成為尷尬事。為了解決胡奶奶在樓下鍛煉期間的如廁問題,老伴朱爺爺特意為她搭建了一座旱廁。
一頭是美化環境的改造目標,一頭是老百姓的生活“剛需”。面對“難題”,街道老舊小區改造指揮部研究時分析了四個不行:違建不拆除不行,否則別人的十余處違建拆不動;旱廁不整改不行,如城區內有旱廁不符合衛生要求;老人的實際困難不解決不行,創建為民的宗旨不能變;公器私化也不行,普惠制改造是為了全體居民公共利益,不能亂開口子。如何尋求平衡點成為改造工作的重中之重。街辦和豐坪巷社區現場辦公,征求居民和胡奶奶本人意見,最終決定以移動箱式廁所代替原先的旱廁。
可面對居民個性化需求和老舊小區改造的“普惠原則”,“公平怎么辦?”社區經過研究,決定以“借用”的方式解決胡奶奶的難題:雙方簽訂協議,改廁所系社區購置,借給胡奶奶使用,將來歸還給社區用于它處公廁建設。
“不是簡單粗暴的一拆了之,而是充分聽取群眾的意見,不斷想辦法解決我們的切身需求,我覺得這樣的改造才是文明改造,這樣的干部才是老百姓需要的干部”。不僅胡奶奶的老伴朱守廉為這一暖心舉動豎起大拇指,小區的居民們也從中感受到了街辦和社區干部服務群眾的真心。
真心換來的是民心,民心所向則無往而不利。在居民的積極配合下,技工宿舍小區僅用1個月就完成全部改造目標,棚屋變成了停車位,菜地變成了健身場,斑駁的水泥院墻變成了光潔美觀的柵欄,不僅小區面貌煥然一新,居民的生活態度也與過去大相徑庭。
“不管咋說,這個院子就是我們的大家庭,社區幫我們打好了‘底子’,我們自己更要維護好環境衛生的‘里子’”,由表及里的變化帶來的是居民由內而外的行動,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當下,小區居民個個都當起了主人翁,站起了志愿崗,居民幸福感和獲得感顯著提升。
秭歸縣:快看!首家社區幸福食堂開門營業了!
日前,秭歸縣茅坪鎮濱湖社區幸福食堂正式營業,成為當地首家在民政部門支持下,由社區開辦的主要面向居家養老群體的食堂。
中午11點半,秭歸縣茅坪鎮濱湖社區幸福食堂里,已是香味撲鼻,30多位老人在支付餐費后,領取一葷兩素一湯,吃得津津有味。退休老人向長玉夫婦兒女都不在身邊,自家做飯勞心勞力,有了這間食堂,他們感到輕松不少。
身體好、行動方便的老人,可以到幸福食堂就餐。年齡太大、行動不便的老人,濱湖社區的志愿者們就將飯菜送上門。95歲老人胡志立就享受了這樣的上門服務。
濱湖社區是秭歸縣居家養老示范點。去年10月,社區幸福食堂建設啟動,社區拿出專門場地,秭歸縣民政部門支持資金10萬元用于專項建設。
食堂建好了,社區老年協會成員胡興元、向維會承擔起運營工作,老人前來就餐,每人每餐10元,非老年人每人每餐12元。
目前,食堂每餐可滿足60人次的就餐需求,按照相關要求,食堂進一步規范運行并達到相應標準后,秭歸縣民政部門還可給予一定的運營補貼。
“開辦幸福食堂,主要是為社區高齡、空巢、獨居老人解決做飯難、吃飯難的問題,為社區居民提供便利,使老人真正體會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依,讓他們有更好的獲得感、幸福感。”濱湖社區居委會主任邊勁松介紹。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