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小故事(二)【咸寧篇】
通城老舊小區改造,順民意惠民生
初冬時節,氣溫驟降,寒氣逼人。通城縣雋水鎮湘漢社區九房小區施工現場一派繁忙,工人們正在進行道路、自來水管網、天然氣管網等基礎設施改造,為了搶工期趕進度,他們一刻也不耽誤,干得熱火朝天。
空中線纜縱橫交錯,自來水供應不暢,道路坑坑洼洼,車輛亂停亂放……這些老舊小區的“痛點”成為居民們的“心病”。
65歲的胡為明住在湘漢社區九房小區。社區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有居民六十多戶,基礎設施陳舊,生活不便利,居民對小區改造工作呼聲很強烈。
離九房小區不遠的續畈小區,也是一個老舊小區,因缺乏有效的管理,加之基礎設施短板較多,其居住環境已難以滿足居民現代生活的日常需求,大家心里有怨氣。
2019年,通城縣提出打造“美麗通城,幸福家園”,推動老舊小區改造。
雋水鎮湘漢社區九房小區、續畈小區、老電力小區是率先啟動改造的項目,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著辦,為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通城縣住建局和社區干部多次深入小區召開屋場會,征求居民意見,讓居民參與決策,使工作達到滿意的效果。
“通過開展這項工作,居民的幸福感越來越強,社區干部和居民關系越拉越近,看到他們高興,我們打心底也高興。”湘漢社區黨支部書記何花說。
為補齊民生短板,提升群眾生活品質,通城縣今年計劃總投資5.8億元,對老法院小區、老政府居民小區、廖家牌廉租房小區等13個老舊小區及配套道路實施改造。改造內容主要是對小區內部道路進行改造,完善小區的圍墻、門禁及監控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實施管網改造,修繕小區內部排水系統,完善照明及弱電系統等市政設施。
“我們小區改造后,發現跟以前真的不一樣了,環境變美麗了,街坊鄰居的精氣神提高了。”湘漢社區老電力小區的改造雖還未全部完工,但看到改造后發生的變化,老住戶吳女士高興不已,連連稱贊。在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中,通城縣實行縣委常委包包社區、科局包小區、住建負責建設的工作機制,并按照黨員下沉‘雙報到’要求,積極配合社區(村)黨組織化解困難,將責任明確化,問題具體化,目標清晰化,確保改造工作高效推進。
通城縣計劃從2019年至2025年,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分步實施,完善小區功能,全面整治“臟、亂、差”,逐步實現“功能完善、設施齊備、生活方便、居住舒適”的目標,全面改善老舊小區居住環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咸安和諧小區以便民為基 整體統籌推進改造
咸寧和諧小區總建筑面積7600平方米,住戶共77戶,居民238人,位于咸安區溫泉街道南昌路社區旁,原為咸寧市人大、市紀委、市統計局三家單位的干部職工宿舍區,建成于1992年前后,由9棟磚混結構建筑物組成,其中人大3棟、紀委4棟(含1棟3層招待所)、統計局2棟。
基礎類改造范圍為供水、供電、供氣一戶一表,移動通訊、光纖入戶,弱電入地,生活垃圾分類,無障礙環境建設,設置消防通道,安裝小區門禁,道路刷黑3146平方米,鋪設雨污水管2988.21米。
完善類改造范圍為綠化栽植405.37平方米,增加生態停車位35個,安裝非機動車停車棚及充電樁,粉刷樓道,安裝路燈、健身器材,建設晨晚練廣場、百姓大舞臺,共享電梯即將安裝。
提升類改造范圍為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和3分鐘文化活動圈。
3分鐘文化活動圈是小區的特色,周邊有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社區群藝分館、綜合文體活動中心、百姓大舞臺、綜合文化站、香城書房、國學中心、思賢文化廣場、淦河景觀長廊等,打造一系列完整的居民文化活動體系,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增強小區傳統文化尤其是孝廉文化的氛圍。
嘉魚刷新小區“顏值” 擦亮文化底色
運輸車來回穿梭,小區內機聲隆隆……近期嘉魚縣文廟山老舊小區正在進行改造,現場一片繁忙景象。正在改造中的文廟山小區,已經顯現出新模樣,煥發出新活力。
文廟山小區曾經是該縣委縣政府的辦公地,有著悠久的歷史。這里曾是嘉魚縣城的中心地段,有文廟、落星池等著名景點。去年,中央電視臺《影像中國》欄目組曾慕名對文廟山進行專題拍攝。小區內的建筑依山勢而建,其中環境優美,綠樹成蔭。
由于小區地勢較高,有的居民長年水壓不足,此次小區改造增加了自來水增壓設備,原來的低壓水管全部更換成了耐壓的增厚水管。同時,小區翻新了雨污分流管道,增加了強電和弱電入地管道,并在各個主要路口和梯間增加了路燈照明。據施工方介紹,小區主要路面將全部鋪設瀝青路面。
現在的文廟山小區內,居民樓前原來破損的路面早已鋪上了彩磚,改造施工人員正在為新鋪設管道揮鍬填土,積極參與改造的小區居民說:“到時候路寬了,燈亮了,小區環境更美了,最大的受益者還是我們這些常住的居民。”
相關附件: